□王文娟
  徐悲鴻以畫馬聞名於世,他畫的馬自成一格:全無韁繩、馬鞍,一派天成,自由奔放。
  作為畢其一生致力於改良中國畫的大師,作為以“拿來主義”的氣魄學習西方文化的巨匠,他的馬集寫實、寫意於一體,註重解剖透視的精準與筆墨靈性的融合。
  徐悲鴻雖然以中國畫的革新者面世,但他所批判的並不是中國畫傳統的全部。準確地說,徐悲鴻所猛烈批判的只是科舉制度影響下的文人畫末流之荒率枯淡之病,殘山剩水之貌,枯木竹石之弱和普遍的鄉愿之氣,批判的只是董王之類無真氣、血性的摹古之風,他認為這是國民精神貧弱在美術上的極大體現。為了療救之,他大力提倡寫實主義,並以“拿來主義”的氣魄學習西方文化。但在拿來的時候,他認為更要拳拳堅持自己的民族文化根底。因此,徐悲鴻的馬總體地形成了中西融合、疏放自如、兼工帶寫、雄強鏗鏘、奔放激越,卻又優雅挺秀、氣貫長虹的中國氣派和中國特性。
  徐悲鴻雖然被人們認為是現實主義的代表,但隱喻和象徵是他重要的手法之一,這是屬於文人畫的優秀傳統。因此,與其說徐悲鴻是現實主義,不如說他是浪漫主義,他以詩人一般的情懷,以少小時候就擁有的“江南貧俠”“神州少年”的英武豪氣站在現實世界的黑夜此岸,嚮往著未來。於是他的馬就是嚮往新世界的曙光,英姿颯爽、如風似電、錚錚鐵骨、奔放昂揚、堅韌驍勇、一往無前,真可謂“一洗萬古凡馬空”!
  駿馬背後,家園回憶與天堂嚮往,重返母體(傳統)與尋找父親(新文化),宿命地深藏著徐悲鴻以及他那一代人的“精神自供狀”,“哀鳴思戰鬥,迥立向蒼天”。於是在這高低錯落之間,徐悲鴻的馬便在英俊瀟灑間具有了些許的沉雄悲壯之意,一如他的名字,悲嘯的徵鴻。(來源:《學習時報》)
  (原標題:徐悲鴻的畫馬情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w88wwgi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